您好,欢迎访问本公司官方网站!

环保型高品质阻燃剂供应商
符合ROHS指令和REACH法规标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
13823334410
固定电话:0769-83723777
传真:0769-82801779
邮件:hongtaiji888@126.com
地址:东莞市横沥镇和兴聚龙路160号
行业资讯
2024年亚洲聚烯烃继续维持低位开工率
发布者:HTJ  发布于:2023/12/22 16:45:25  点击率:1596

ICIS数据,明年亚洲PE供需缺口将较前一年有所收窄,供需失衡程度有望小幅改善。2023-2024年其平均开工率预计将基本持稳于79%左右。

而亚洲PP装置开工率预计将从2023年的79%下降至2024年的75%。

 

需求保持健康增长

 

尽管中国等关键市场或出现增速放缓趋势,但2024年亚洲聚烯烃需求仍将保持增长。2024年,电子商务发展和旅游业复苏将继续支撑亚洲包装和日用品行业对PE和PP的需求。

随着中国全面放宽疫情防控措施,2023年中国旅游业和餐饮业已呈现强劲复苏态势,且这一趋势预计将延续至2024年。同时,随着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正考虑/已决定2024年放宽签证要求以吸引中国游客,旅游和餐饮复苏也将扩大到亚洲其他地区。

2023年1-9月东盟地区入境游客数量达到1.375亿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加,但仍较2019年同期则减少31%。2024年,预计这一数量将较2023年进一步增加,从而支撑东南亚地区聚烯烃需求。

作为亚洲核心需求市场,中国对聚烯烃需求也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或放缓。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弱周期,加之低人口出生率,聚烯烃需求增速或从历史高位(两位数增长)跌至低位。不过,在中国市场,部分级别聚烯烃产品需求增速将相对更强劲,如以家电和汽车为主要下游的共聚PP。

2024年,印度经济预计仍将表现强劲,进而提振聚烯烃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建筑行业对PE管材的需求将增加。

 

扩能继续,但投产时间存不确定性

 

聚烯烃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产能增长,尤其是PP市场。其中中国地区贡献了绝大部分扩能,面临更大市场竞争压力。2024年,中国的PE和PP新产能将分别占亚洲新产能的70%和91%。剩余新增产能主要来自印度、越南和美国等地。

PE方面,2024年将有两套石脑油裂解制PE装置投产,合计名义产能240万吨/年,少于2023年。中石化和英力士合资的天津南港项目以及山东裕龙炼化一体化项目所配套的PE新装置均计划于2024年三季度投产。一旦这些新项目中的任何一套推迟至2025年,亚洲PE市场供应将较预期收紧,甚至有可能支撑2024年均价从同比下行转为上涨。不过,随着2025年之后又一轮扩能潮开启,市场情况可能会再度恶化。

PP方面,2024年计划新增有效产能560万吨/年。除了以石脑油为原料的装置外,更多新产能将来自PDH及部分非一体化装置。作为全球第一大PP消费国,2024年中国PP自给率预计将达到91%。PDH装置的特性决定了,除拥有多元生产路线的生产商以外,多数PDH生产商的产出以普通均聚PP为主,而这将加剧国内该级别产能过剩的情况。尤其是在面临经济挑战的背景下,生产商对新项目投产持谨慎态度。因此,预计这些PP装置的投产时间仍存不确定性,将打乱短期供需节奏。如果出现更多投产延期的话,可能会一定程度抑制2024年PP价格跌幅。

 

调整开工率以实现再平衡

 

供需失衡对亚洲PP和PE市场而言并不是新问题,但鉴于产能增速快于需求增速,供需失衡问题在近5年里表现得更为严重。由于基本面疲弱,导致原料成本向下传导(从能源到烯烃再到下游)的阻力较大,利润成为反映供需失衡的主要指标。

 

预计2024年亚洲PP和PE生产商整体利润仍将承压。

 

基于ICIS 2023年12月期价格预测,2024年亚洲PP价格将较2023年下跌5%,PE价格预计将窄幅震荡,但均价也将低于2023年水平(假定在无项目延期的基础情景下)。

受利润不佳或亏损影响,近年来PP装置减产和意外停车的情况增多。尤其是采用PDH路径和非一体化装置,相对简单的生产链,使得其对开工率的调整比裂解装置更为灵活。未来几年,亚洲PP和PE装置整体开工率将呈下行趋势。同时,利润问题也加大新产能推迟投产可能性。

另一方面,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CTO/MTO)装置在2023年表现出较其他工艺更为强势的利润水平。基于原料和主产品价格预期, 2024年该工艺路线有望延续在利润上的优势,开工率预计将继续领先于其他装置。

 

贸易流面临激烈竞争

 

随着亚洲新产能投产和利润波动,PP和PE贸易流或发生变化。

2024年,凭借低原料成本的优势,中东和美国仍将是PE的主要净出口地区。

PP货源将主要流向主要消费市场以及利润较高的地区。2024年,中国尽管新增产能较多,但以成本竞争,产品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预计仍将维持净进口国状态。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生产商也尝试增加对南亚、东南亚、欧洲、南美洲和非洲的出口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此外,随着当地供应增加,东南亚地区需求增长潜力巨大,竞争也日益激烈。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不仅体现在价格战,也正发生于物流、质量和服务等方方面面。


----信息来源,ICIS安迅思